一、我的基本理念
國民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,在傳承、分享、扶持與協助的過程裡,學生是教育主體,學校的教育行為都是為學生而存在,我將盡全力激勵老師秉持教育愛,實施愛的教育,讓可愛的小朋友在「被愛」的環境中學習、成長。
我將著重學生的多元智慧之發展,能力、興趣、需求,使每一位學生均能在適合其發展條件下,擁有同等機會,充分發展自我。同時,鼓勵老師用心經營班級,和家長共築一個優質的快樂學園。
二、辦學方針
(一)建立正確教育理念,重視學生的基本需求
讓每一位學生適性發展,是依據Gardner的多元智慧及全人教育的理念,著重人本主義的精神,讓每一個學生在一個充滿被尊重的環境中學習;把每一位學生當作人才來培育,期能把每一位學生都帶上來,人人喜歡學習,將學校當成自己的家。
(二)尊重教育專業素養,激發教師的教學熱忱
學校是以教學為主體的地方,尊重每一位教師的專業,建立和諧、專業導向的教學環境;提供全校教師專心教學、充實專業知能及進修的環境;充份改善教學環境及設備,提供教師進行行動研究的資源,塑建教師專業形象和能力,務期讓學校成為學生喜歡上學,老師安心教學的好地方。
(三)型塑學校長遠願景,落實學校本位發展
進行行動領導,強化雙向溝通及參與式的行政原則,進行學校本位(School-Based)的專業成長模式及課程發展的模式,建全組織之創新改革的能力,達成學校共同的願景,為學校之長遠發展,建立學校為「文化中心」的樂園。
(四)營造優質組織文化,型塑優良學校風氣
增進處室之間溝通協調的能力、傾聽師生及家長意見,塑造溫馨、關懷、民主、人性的組織文化;鼓勵師生、社區和家長積極參與校務及活動,共同建立及發展學校特色。
(五)認同家長為伙伴,融合其他教育力量
學生是我們的「顧客」,家長我們的「合伙人」,也是孩子教育旅途中的重要伙伴,鼓勵家長投入孩子的學習與成長,參與校務的規劃與發展,結合各項人力、物力的支援,學校教育發展必能蒸蒸日上,孩子的未來也將更為燦爛。
(六)善用社區的資源,培養親切鄉土情懷
「學校社區化、社區學校化」是政策亦是趨勢,透過社區認同,結合社區力量,利用社區資源,發展具地方特色的鄉土教學,拓展學生學習空間;開放學校場地,提供社區成員休閒場所,並積極辦理社區教育活動,使學校成為社區文化堡壘。
三、具體策略
(一)強化行政領導
1.運行權變領導和轉型領導,充分授權和建立績效責任制度。
2.全面校務行政電腦化和知識管理,提昇學校行政效率和教學品質。
3.鼓勵教師、家長參與校務發展,建立學校永續經營的機制。
4.連結各種溝通管道,建立共識及發展學校願景。
(二)落實教學領導
1.提昇專業成長,成立學習社群及提供教師進修機會。
2.提供教師創意教學空間,尊重教師專業自主權。
3.重視教學視導、同儕學習和回饋機制。
4.鼓勵教師從事研究,發表教學心得,共享教學經驗與改進教學。
5.融入教學媒體、資訊科技教學,增進學生學習成效。
(三)多元學習和評量
1.進行法治、生命、鄉土教育,培養具備人本情懷、民主素養、鄉土意識的學生。
2.建構多元、自由、民主的學習環境,透過發表、創作、訪視、參觀等教學活動,養成學生正確學習方法,強調學習過程。
3.成立多樣社團活動,提供學生正當休閒活動,促進學生身心健全發展。
4.重視學生多元智力的發展,提供多元的學習和評量方式,建立互助合作的學習能力。
(四)建立優質的校園文化
1.強化導師制度和認輔制度,關懷弱勢學生,塑造人性化學習環境,促進親師生的互動。
2.激發教師教育愛,營造學習型組織。
3.營造民主、開放型的學校氣氛,關懷師生,增進學校和諧氣氛。
4.建立明確的學校規範,力行獎懲、考核、人事、經費與意見公開。
(五)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
1.重視物質循環利用,採用低負荷綠色採購,以綠色學校為目標,實施環境倫理綠色思維。
2.學校建築設計兼顧整體性﹑安全性、實用性、經濟性與永續性發展。
3.營造潛移默化的學習情境,規畫各種學習主題步道、角落。
4.營造具備鄉土人文的特色,學校建築配置兼顧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情境。
(六)教育資源整合
1.發展家長委員會的正功能,協助學校推展各種教育活動。
2.參與社區文化藝術、體育活動,使學校與社區成為生命共同體。
3.組織學校義工,讓社區專才參與學校教育。
4.辦理社區活動及親職教育,使學校成為社區學習成長的中心。